先生又说:“我这里所说的‘格物’,从小孩到圣人,都是同样的功夫。只是圣人‘格物’更为熟练,不需要太费力。这样的‘格物’,即使是卖柴的人也能做到,无论是公卿大夫还是天子,也都是这样做的。”
【解读】
王阳明提出,童子的致知与成人的致知确实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源于他们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心理成长上的阶段性差异。他认为,良知并非是一个绝对不变的本体,而是随着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成长而逐渐发展和深化的活的精神力量。
在王阳明看来,即便是小孩,也有自己的良知。良知并不在于事物的大小,我们不能因为事物微小就认为它不存在或忽视它。同样地,日常生活中的善心和善行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善行看起来微不足道就不去做它。因为每一次的善行,无论大小,都是对我们良知的一次实践和锻炼,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成长和提升。
【原文】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